我国商业秘密保护的现状及措施是什么

我国 商业秘密 保护的现状及措施是什么
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确认了 商业秘密 的财产属性,并规定侵权人负有赔偿责任。这说明, 商业秘密 权是一种财产权,即 商业秘密 的合法控制人采取保密措施,依法对其经营信息和技术信息的专有使用权。与有形财产权不同, 商业秘密 权的对象是一种无形的信息,不占据一定的空间,不发生有形的损耗,因此其权利是一种无形财产权。就权利内容而言, 商业秘密 的权利人与有形财产所有权人一样,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即有权对 商业秘密 进行控制与管理,防止他人采取不正当手段获取与使用 商业秘密 ;有权依法使用自己的 商业秘密 ,并不受他人的干涉;有权通过自己使用或者许可他人使用以至转让所有权,从而取得相应的经济利益;有权处分自己的 商业秘密 ,包括放弃占有、无偿开明赠与或转让等。
侵犯 商业秘密 ,是指行为人未经权利人( 商业秘密 的合法控制人)的许可,以非法手段获取 商业秘密 并加以利用的行为,这里行为人包括:负有约定的保密义务的合同当事人;实施侵权行为的第三人;侵犯本单位 商业秘密 的行为人。所谓非法手段则包括:直接侵权,即直接从权利人那里窃取 商业秘密 并加以公开或使用;间接侵权,即通过第三人窃取权利人的 商业秘密 并加以公开或使用。
商业秘密 保护的措施
一方面,企业需要提高自身保护意识,并且加强保护措施,防止 商业秘密 泄露。企业和企业内的员工首先应当加强对 商业秘密 的认识,在企业和员工的主观上对企业自身的 商业秘密 要有认同。在法律理论中, 商业秘密 概念是“主观秘密”和“客观秘密”的统一。如果企业自身在主观上就不认为某些信息是 商业秘密 ,则不可能强调客观上该信息属于 商业秘密 。比如,企业如果将本应当向某些特定客户提供的优惠价格,通过广告的形式公布出去,这一报价就谈不上 商业秘密 ,因为企业主观上就不认同这是秘密,否则不可能广而告之。在主观认同的基础上,企业必须加强有关保密措施。通常的保密措施包括:企业内的隔离措施(诸如:设立保密库、建立电子监控装置、限制参观者或客户与核心样品或生产工具接触等);缩小员工的业务知识面(即将员工所掌握的信息控制在必须的范围之内,尽可能减少员工了解其他业务信息的机会);文件的保管和销毁;严格控制对外发放资料的程序。企业应当建立内部的保密制度,并且告知所有员工。企业内部的所有保密措施不仅可强化企业内部人员对于 商业秘密 的主观认同,更进一步在客观上体现了 商业秘密 的保密性。这为 商业秘密 的保护提供了基础依据。
在另一方面,任何涉及企业 商业秘密 的交易合同或协议,均应当设置“保密条款”。所谓“保密条款”,即指通过合同的形式,对合同对方增设保密义务。这种保密义务通常是双方对等的。如果合同的对方泄露了因合同的签订和履行所掌握的我方的 商业秘密 ,则构成违约,需要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常见的需要设立保密条款的合同包括:买卖合同、服务合同、中介合同、加工合同等。规范的保密条款(或者可以是独立的保密协议)应当包含以下内容:

(1)明示合同所涉及的需要保密的 商业秘密 范围;(2)合同对方以及合同对方的任何员工、代理人均受保密条款的约束;(3)受约束的保密义务人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不可将 商业秘密 透露给任何第三方或用于合同目的以外的用途;(4)受约束的保密义务人不可将含有保密信息的资料、文件、实物等携带出保密区域;(5)保密义务人不可在对外接受访问或者与任何第三方交流时涉及合同规定的 商业秘密 内容;(6)不相关的员工不可接触或了解 商业秘密 ;(7)保密信息应当在合同终止后交还;(8)保密期限在合同终止后仍然保持有效;(9)违反保密义务的,应当承担明确的违约责任。值得注意的是 商业秘密 保护的重点在于企业的内部。企业员工,尤其是掌握企业大量信息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势必是其他企业争相“挖掘”的人才。因企业员工辞职或解聘而发生的 商业秘密 的外泄情况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因此,企业在制定保密制度并对员工进行宣传以外,要求员工在签订劳动合同时签署保密条款或协议,也是企业应当采取的主要的保密措施。员工劳动合同中附带的保密条款或保密协议加强了员工的保密意识和义务,可以有效地防止员工主动地将 商业秘密 泄露给其他对手。与员工签订的保密条款和保密协议应当是具体的,必须确定 商业秘密 的范围以及要求员工履行的保密手续,并且对员工的某些可能泄密的行为应当通过条款或协议进行限制。例如,一家企业的销售主管,利用业余时间参与了一次有偿的研讨会,在会上该销售主管以个人身份向与会者介绍了本行业内的销售经验和技术。由于企业与该销售主管所签订的劳动合同中并没有明确约定 商业秘密 的范围和需要注意的保密措施,企业在追究该销售主管责任时,就显得非常被动。
以上就是小编总结的相关内容,如果您还有相关法律咨询或者其他事项不明白的可以致电YesXun 商业秘密 网在线律师解答,律师的专业知识能够帮助到你。

我国商业秘密保护的现状及措施是什么

商业秘密 保护的措施

一方面,企业需要提高自身保护意识,并且加强保护措施,防止 商业秘密 泄露。企业和企业内的员工首先应当加强对 商业秘密 的认识,在企业和员工的主观上对企业自身的 商业秘密 要有认同。在法律理论中, 商业秘密 概念是“主观秘密”和“客观秘密”的统一。如果企业自身在主观上就不认为某些信息是 商业秘密 ,则不可能强调客观上该信息属于 商业秘密 。比如,企业如果将本应当向某些特定客户提供的优惠价格,通过广告的形式公布出去,这一报价就谈不上 商业秘密 ,因为企业主观上就不认同这是秘密,否则不可能广而告之。在主观认同的基础上,企业必须加强有关保密措施。通常的保密措施包括:企业内的隔离措施(诸如:设立保密库、建立电子监控装置、限制参观者或客户与核心样品或生产工具接触等);缩小员工的业务知识面(即将员工所掌握的信息控制在必须的范围之内,尽可能减少员工了解其他业务信息的机会);文件的保管和销毁;严格控制对外发放资料的程序。企业应当建立内部的保密制度,并且告知所有员工。企业内部的所有保密措施不仅可强化企业内部人员对于 商业秘密 的主观认同,更进一步在客观上体现了 商业秘密 的保密性。这为 商业秘密 的保护提供了基础依据。

在另一方面,任何涉及企业 商业秘密 的交易合同或协议,均应当设置“保密条款”。所谓“保密条款”,即指通过合同的形式,对合同对方增设保密义务。这种保密义务通常是双方对等的。如果合同的对方泄露了因合同的签订和履行所掌握的我方的 商业秘密 ,则构成违约,需要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常见的需要设立保密条款的合同包括:买卖合同、服务合同、中介合同、加工合同等。规范的保密条款(或者可以是独立的保密协议)应当包含以下内容:

(1)明示合同所涉及的需要保密的 商业秘密 范围;(2)合同对方以及合同对方的任何员工、代理人均受保密条款的约束;(3)受约束的保密义务人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不可将 商业秘密 透露给任何第三方或用于合同目的以外的用途;(4)受约束的保密义务人不可将含有保密信息的资料、文件、实物等携带出保密区域;(5)保密义务人不可在对外接受访问或者与任何第三方交流时涉及合同规定的 商业秘密 内容;(6)不相关的员工不可接触或了解 商业秘密 ;(7)保密信息应当在合同终止后交还;(8)保密期限在合同终止后仍然保持有效;(9)违反保密义务的,应当承担明确的违约责任。值得注意的是 商业秘密 保护的重点在于企业的内部。企业员工,尤其是掌握企业大量信息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势必是其他企业争相“挖掘”的人才。因企业员工辞职或解聘而发生的 商业秘密 的外泄情况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因此,企业在制定保密制度并对员工进行宣传以外,要求员工在签订劳动合同时签署保密条款或协议,也是企业应当采取的主要的保密措施。员工劳动合同中附带的保密条款或保密协议加强了员工的保密意识和义务,可以有效地防止员工主动地将 商业秘密 泄露给其他对手。与员工签订的保密条款和保密协议应当是具体的,必须确定 商业秘密 的范围以及要求员工履行的保密手续,并且对员工的某些可能泄密的行为应当通过条款或协议进行限制。例如,一家企业的销售主管,利用业余时间参与了一次有偿的研讨会,在会上该销售主管以个人身份向与会者介绍了本行业内的销售经验和技术。由于企业与该销售主管所签订的劳动合同中并没有明确约定 商业秘密 的范围和需要注意的保密措施,企业在追究该销售主管责任时,就显得非常被动。

以上就是小编总结的相关内容,如果您还有相关法律咨询或者其他事项不明白的可以致电YesXun 商业秘密 网在线律师解答,律师的专业知识能够帮助到你。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或编译文章原文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网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及文章版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本网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0)
上一篇 7月31日
下一篇 7月31日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
网站通告:亲爱的读者,新版网站已经上线!欢迎提供稿件或反馈建议~